为加速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在医疗领域落地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公示了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工作入围名单,联影智能以头颈血管CT造影影像辅助诊断软件入围“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单位”。
同时,联影智能参与的两项项目——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牵头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平台及由广东省人民医院牵头的常见肿瘤多模态影像人工智能标准数据库分别入围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平台方向和医学人工智能数据库方向的“潜力单位”。
本次揭榜任务入围单位分为“揭榜单位”和“潜力单位”两类,须在医疗器械人工智能技术产品方面具有长期深耕的技术与资源积累,“揭榜单位”为创新任务攻关主体,每个细分领域中仅有少数几家单位可入围。而入围产品须为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的关键智能产品,在工作原理、作用机理上较同类产品更具创新性和更高性能。
联影智能以头颈血管人工智能CT造影影像辅助诊断软件产品成为智能辅助诊断方向的十个揭榜单位之一,印证了联影智能在医疗AI领域的技术实力和产品的临床价值。
一块屏幕让重建到报告全程无缝衔接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五大特点,早期发现、精确诊断、及时干预是保障卒中患者良好预后的关键所在。
凭借无创、费用低、可重复性强等优势,头颈CTA是目前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观察血管解剖和血管病变以外疾病血供来源的重要影像方法,也是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及长期随访的首选无创影像检查方法。
然而,由于头颈动脉分支丰富,走形迂曲复杂,传统算法在重建时往往受到骨骼、静脉、金属放射伪影等因素的影响,成功率较低。加上人工编辑,完成一例完整的头颈CTA扫描的血管重建需要10-20分钟。此外,在传统的影像诊断流程中,图像后处理与阅片并未顺畅衔接。医生需要等待重建图像归档至PACS才能进行影像诊断,这使得从扫描完成到出具报告的时间进一步被延长,低效的头颈CTA后处理可能使急性卒中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此外,在传统的影像诊断流程中,图像后处理与阅片并未顺畅衔接。医生需要等待重建图像归档至PACS才能进行影像诊断,这使得从扫描完成到出具报告的时间进一步被延长。而在脑卒中诊疗中,“时间就是大脑“,低效的头颈CTA后处理可能使急性卒中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联影智能头颈血管人工智能CT造影影像辅助诊断件基于B/S架构重新定义头颈CTA阅片工作流,通过AI自动重建与智能病灶检测,让重建与阅片同时在「一块屏幕」中完成,实现从扫描到报告的无缝衔接。与医院原有的阅片流程相比,融入AI的阅片流程可节约至少70%的时间,助力加速卒中通道抢救,让患者获得更精准、及时的治疗。
头颈血管人工智能:让血管毫厘可辨,病灶无处遁形
血管狭窄和动脉瘤是头颈动脉常见的病灶,医生主要通过肉眼进行鉴别诊断,诊断结果与个人经验高度相关,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大三甲医院,放射科医生每天的阅片量巨大,肉眼阅片易产生疲劳,可能导致误诊或者漏诊。
头颈血管人工智能CT造影影像辅助诊断软件从临床痛点出发,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实现血管的智能提取并提供多维重建结果,让医生阅片时获取更全面的影像信息。此外,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算法可准确检出血管变异、狭窄与斑块及动脉瘤,有效减少误诊和漏诊,助力精准诊疗。
该头颈血管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将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为主要研究者开展临床试验,进行三类证的注册申请。
此次揭榜任务,由联影智能牵头,联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共同参与。通过产医合作,以临床需求引导技术研究突破,以临床应用数据优化智能诊断技术,推动相关基础研究和生命科技发展。
此外,联影智能头颈动脉瘤AI辅助检测软件已进入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联影智能头颈动脉瘤CT血管造影图像辅助检测软件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可自动重建头颈血管、智能检出动脉瘤,有效减少误诊和漏诊,提升医生工作效率,助力精准诊疗。
目前,联影智能已推出一站式脑卒中智能解决方案,可一站式覆盖多模态脑影像检查、诊断与随访,包括颅内出血智能诊断、脑缺血智能诊断、CTP脑灌注智能分析、CTA头颈血管人工智能分析及卒中危急预警,让AI赋能脑卒中诊疗全流程,让更优质、及时的医疗服务惠及更多卒中患者。